全国客服热线:4006-880844

微信定制开发新闻审查制度下民意监管和公民发声

- 编辑:admin -

根据我国新闻审查的历史脉络, 可发现我国新闻审查制度的持续变迁。当今自媒体时代到来,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对政府话语主导能力发出挑战, 民意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难。话语权的变革使公民拥有“金喇叭”, 但是民意的表达需要有界限并且需要监管, 应该采取民主形态的监管体制。


根据我国新闻审查的历史脉络, 可发现我国新闻审查制度的持续变迁。当今自媒体时代到来,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对政府话语主导能力发出挑战, 民意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难。话语权的变革使公民拥有“金喇叭”, 但是民意的表达需要有界限并且需要监管, 应该采取民主形态的监管体制。
当今, 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0亿, 这意味着微信已切实深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 与此同时它给广大用户带来新的发声渠道, 让微信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微信作为一个强关系网络, 往往特点是比较私人而隐私的社交关系, 这意味着公民发声带着随意性和即时性, 与好友间的互动也更加紧密。因此, 造成了政府民意监管的复杂和困难。其中, 逃避监管和审查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一、新闻审查制度历史发展
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审查可界定为国家依法对纸质媒体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从新闻源直至新闻刊载、播放全流程所进行的形式和内容的审查。
我国的新闻审查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之后, 约在1450年左右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 欧洲已有超过250个地方建立出版社。
在古代,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唐朝的官报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闻监管制度诞生于宋代, 监管的开端是宋代书报审查制度。当时, 新闻审查制度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产物并为其服务。宋代对邸报的监管, 是中国古代新闻审查制度的开始, 为其后的各个朝代所沿用。其次是清末民国时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 虽然“中体西用”的口号打响, 新闻审查制度却被用来为军阀的统治服务。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建立了一个新闻监管网络, 加大了对新闻审查的力度, 把审查重心放在了事前审查上。最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监管。新中国成立之后, 党和政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对新闻事业的整顿, 并且制定新的新闻政策和法律法规, 新闻自由开始受到法律保护。
我国的新闻审查制度是在不断发展的, 从封建社会的产物到中央集权下的严格控制, 经历了重创和废除, 但是没有因为这些而舍弃新闻审查的初衷。当下,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新闻监管和审查有了很大的变化, 政府作为民意监管的机构, 话语权也在经历一系列变革。
二、政府民意监管的话语权变革
(一) 话语权主体改变———政府话语权遭遇挑战
当下我们正处于自媒体时代, 传播具有自主性、随意性、互动性等特点, 话语节点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自媒体掌控话语权。因此, 政府通过大众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将不再存在, 其“发声”走向被动, 对于话语的主导能力被大大削弱了。广大民众拥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 分割着政府的话语主导力。
新的传播方式给政府的话语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困难。如信息监测相对滞后, 自媒体传播信息迅速即时, 使用任意电子设备便可发表自己的观点, 政府的监管会滞后;如禁止发声和整合话语的困难, 民众话语通过自媒体一经上传, 即便是政府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信息上传, 也无法彻底删除已经蔓延开的信息, 更加无法阻止在微信群、朋友圈等即时聊天群体间的广泛传播。
(二) 自媒体时代民意表达需监管
在“互联网+”时代, 网民的发声往往非常情绪化, 政府这时候应该站出来进行监管, 因为政府的沉默或者不作为不仅无法消除一浪接着一浪的网络舆论, 甚至会引起更高程度的舆论声讨;而且政府的“发声”方式也面临着更多的监督与关注, 敷衍、随意、不专业的话语会降低话语的可信度。
我们会发现网络监管的有效手段未能跟上互联网发展速度。值得肯定的是, 自媒体时代应有一定的监管, 因为监管才会使我们网络环境更好, 这不仅是一个外在力量, 也是对政府自身的监管。正是这样, 政府的民意监管才会顺畅, 公民也会帮助政府实施有效的监管。总而言之, 自媒体时代的民意表达需要监管, 但不应该是外在的强权监管。
三、以微信为例探讨公民发声的新变化———表达与逃避
(一) “人人都有话语权”
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途径, 特别是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 可通过朋友圈、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平台, 让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话语权, 任何人都可以对当前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来发表看法, 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人人都成了记者。这是网络作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和传统大众传媒时期最大的不同, 其发言门槛低、传播迅速、开放程度高。
话语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基于社会契约论, 传媒机构关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公共话语权, 有着法理责任和社会担当。当下这个时代的民意表达应该有界限, 要提倡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底线, 我们也不能因为在自媒体中有人突破了底线而否定整个自媒体中的正当发声。
(二) 公民发声新变化———表达与逃避
在微信中, 人们可以通过发朋友圈, 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发布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些不当言论可能被删除和屏蔽, 而这些言论中有些是为了躲避监管, 在言论自由时代下, 有些民意表达有其存在的理由。
无论是微信自媒体平台的运营者, 还是普通用户, 都遇到过文章或信息内容被删除的事情, 所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想要逃避监管。比如公众号平台发布一篇文章, 有时涉及到敏感内容, 用户会想尽方法进行监管逃避, 比如发成图片形式, 或者用较含糊、暗示性的语句进行发布。“内容审查与规避风险”往往是自媒体运营最需要把握的问题。
自动审查是中国互联网审查制度的一种, 自动的审查过滤器会过滤掉那些包含敏感词汇的帖子, 来防止他们发布“不正当”内容。目前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关键词屏蔽和删帖。微信账号, 只要所发送的信息中包含敏感词汇, 系统便会提示“信息无法发送”的字样。例如, 包含政治敏感词汇的内容, 如与腐败、官员有关的内容也会遭到监管和审查, 也包括和色情、迷信以及谣言相关的内容。
随之而来的是公民发声的逃避行为。这一逃一追, 便成为当下自媒体时代新闻监管的变化。微信上逃避信息监管的主体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者, 可通过用空格、#、*等字符将其隔开, 或是谐音, 或是拼字的方式逃避审查;另一类是个人使用自己的微信发布的朋友圈, 包括自己转发的平台外链接、图片、视频等。其中, 在私人聊天里, 一是用符号夹杂在敏感词之间, 二是用谐音代替, 三是用相近字代替。其次在个人发的朋友圈里的逃避方式:被删内容用图片以截图方式保存发送或含敏感词的内容以图片形式发送。
在对民意监管和公民发声进行梳理的过程中, 公民自由发声与政府权力、制度与技术都是相辅相成而存在的, 我认为这二者不应该是对立的。其中屏蔽“关键词”, 甚至直接封号、封ID的情况告诉我们, 制度可能比技术突破更有力。无论如何, 技术进步已使限制公民发声的难度加大, 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专有自由”的时代不复存在。而自由发声的公民们也在慢慢学会更加合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浮动的监管机制下, 发布和讨论社会的热点内容。